结构施工时的质量通病!(上)
发布:admin 浏览:840次
文章来源:公司质量技术处
要想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打造品质项目,就必须重视通病防治工作,本文结合工程实际中常见的问题,总结了以下,看懂学会并在施工中重视防治,会使得我们的个人能力以及工程质量都会有质的提升!墙、柱等竖向构件为什么会胀模?
➤原因分析
1、模板主次龙骨间距偏大,未按计算值进行设置;超过600mm的未设对拉杆,如图1。
3、混凝土的塌落度偏大,浇筑时的侧压力超过模板支撑设计时的值,从而导致胀模。
4、混凝土浇筑的方法不正确,浇筑速度过快。如有的项目为了减少装、拆泵管次数,待一处墙体混凝土装满后再移泵管,从而造成该部位浇筑速度过快和局部受力过大而造成模板受力情况改变导致胀模。
5、振捣的方法不正确,未分段分层浇筑,局部地方因过振,侧压力加大导致胀模甚至跑模。
➤防治措施
1、墙柱模板内楞间距应根据计算确定,一般柱不应大于25cm,墙不应大于30cm,且内木楞应盖住模板拼缝;柱箍、墙模板外楞间距也应根据计算确定,一般**道距离楼面应控制在15cm~20cm,下半部间距控制在45~50cm,上半部间距可控制在50~60cm。对拉螺栓竖向间距同钢管主龙骨,水平向间距也应根据计算确定,对拉螺栓的规格一般不小于Ф14,断面尺寸大于600mm的柱必须加设对拉螺栓。
2、加强混凝土浇筑前模板加固的验收,一般*下面二道的对拉螺栓应加双螺母拧紧,并且钢管主龙骨同次木楞之间的缝隙应用三角木楔顶紧。剪力墙转角处的钢管龙骨应加双扣件拧紧固定。加固到位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3、混凝土浇筑时应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尤其是坍落度要严格控制,它对新浇混凝土的侧压力影响较大,浇筑时要对每一罐的混凝土均要测试塌落度,发现偏差及时通知商品混凝土站调整。
4、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顺序也是影响混凝土侧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竖向结构浇筑时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控制在500mm左右,墙体混凝土应采用分层闭合式围打浇筑法;层高超过4米的楼层,宜先浇筑框架柱,待框柱终凝后再浇筑粱板;门窗洞口应分层分别从两侧下料。
5、浇筑墙柱时,应分段、分层浇筑。分段浇筑:柱每段高度不超过3.5m,墙每段高度不大于3m。柱断面在40cm以内并有交叉箍筋时,应在柱侧模开设不小于30cm高的浇筑洞,洞间距不超过2m。分层浇筑: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分层厚度一般控制在500mm,在上层混凝土振捣时,振动棒只能深入下层混凝土中5~10cm。严格掌握振捣时间,不宜长也不宜短,严禁振动棒重新伸入已振捣过的混凝土内振捣。施工过程中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
墙、柱上下层接茬处为什么会漏浆、错位?
➤原因分析
1、下层混凝土的浇筑标高有偏差;模板配模高度负偏差大于15mm,造成模板下脚吊空。如图1所示。
3、距**道钢管龙骨(对拉螺栓)距离过大;根部接长木楞未固定,如图1所示。
4、支模时未用线坠靠吊造成安装不垂直导致墙体上口位移,或是拧紧加固后未复查垂直度。
5、支模不便带来的斜向支撑不够或不当,或与相邻构件或排架系统连接整体性较差,导致出现倾斜现象的发生。
6、混凝土浇筑方法不正确,振捣过度,使模板发生变形或变位。
➤防治措施
1、浇筑楼面混凝土时,楼面混凝土的标高和平整度控制一定要到位;墙柱配模时,模板的配模高度负偏差应控制在15mm之内。
2、上层立模前,应将下层上口胀模部位凿除,立面修平整。在支模时,下口与混凝土墙面接触处固定橡胶条防止漏浆。
3、距离**道钢管龙骨不大于200mm。下层施工时,在靠近上部的位置预留对拉螺栓孔,间距不大于500mm。上层模板支设时下压一定尺寸,充分利用对拉螺栓进行加固,接茬部位的模板改进做法详见图3、4所示,图5为拆模后的效果。